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两个字。
自动手记人偶的意义:在于传达收信者和传信者之间的思念。
不管身在何方,请呼唤我的名字。因为这是我们的羁绊。
愿这不断编制的心意,有一日传达于你, call me mame
我会乘着魔法去见你,再次相遇,call me name
我爱你,深爱着你。
外传几乎是旧时代机械的狂欢——从薇尔莉特的机械手,到具有同样机械结构的打字机,再到邮递员的摩托车、原始的电梯、贝尔电话、建造中的电波塔......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怀旧的浪漫气息和时代变迁之感。这些老式的机械是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媒介形式,在我们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已经成为考古学的对象。于是,结尾处隔空“呼唤你的名字”的场景,不正预示着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来临吗?如今,信息与交通的便利已经让我们无法想象这种情况。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能陪伴在重要的人身边,但“陪伴”也就在这种便利中贬值了。我们忘记了“呼唤你的名字”这一交流行动曾经承载的意义。因此,如果那座电波塔永远无法建成,或许也是件好事。
在剧中,快递小哥之所以能找到艾米的所在,是因为有电话的帮助;而他之所以能够带着泰勒一起把信送到,是因为有了一台新式的摩托车。在那个时代,新技术还没有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反,它看上去只是为平静的岁月增添光彩,它们是带来爱与希望的机械。但这种进步主义的技术乌托邦从一开始就处于阴影之下。维利里奥指出,我们今日身处其中的技术媒介,几乎无一不具有战争的起源。照相机正是瞄准镜的延长,而打字机与机关枪的击发具有同一节奏。就连动画也是如此:麦凯具有开创性的动画《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1918),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鱼雷的知觉。薇尔莉特的最初使命也正是战斗,她是战争的道具;在退伍之后,带着她的机械手,她却摇身一变成为邮政公司的模范员工。
拥有机械手的少女,这是一个重要的母题:早期的机器人几乎都被设想为女性。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中,被邪恶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机器女人魅惑了无知的工人阶级,煽动他们造反,最后被希腊戏剧的主角一般富有古典美的白人男性资本家所击败。机械与女人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因此必须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和机器一样,女人似乎也是纯粹媒介性的,她们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们缺乏“自我意识”,但却拥有无限的能产性,正如技术的无限生产力一样。薇尔莉特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在战场上,她是终极的杀人武器,人们对她只有恐惧而没有同情。而在退役之后,她开始从事代笔职业,这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代表的正是“语言使人心意相通”的魔法本身。不可理解之物现在却要承担起使人们彼此理解的任务。
薇尔莉特的一切人设都在暗示着这种媒介性。很久以前,人类就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使用双手的动物。手和语言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与数字、数据本来就是一个词(digit)。如果说手是我们的第一媒介,那么语言则是第二个。代笔,则暗示着文字作为一种技术的历史性,并且把文字的中介性暴露出来。从语言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信件——信件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书写曾经总是伴随着明确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成为自我增殖的数据的云团。然后,是打字机。1942年的海德格尔忧心忡忡地说,打字机闯入了“存在、词语、聚集、手和书写的共属一体状态”:“打字机遮盖了写字和手稿的本质。它们把手的本质等级从人那里抽走,而人对这种抽走没有恰当地经验,没有认识到,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转变。打字机是一朵无征兆的乌云”(《巴门尼德》,123-128)。
薇尔莉特的故事正好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忧郁时刻。其实,薇尔莉特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不具本真性:她是战争的女儿,她的手是金属做的。于是,用手敲键盘这个对海德格尔来说划时代的事件,对薇尔莉特来说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不过是不同机器之间的碰撞、铰接和装配。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就是自动机器体系。技术媒介开始爆炸式增长:打字机、留声机、摄影机、无线电,直至今日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我们似乎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媒介开始自动地运行:信件不再是为我们传达心意的工具,相反,我们的全部生活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紫罗兰永恒花园》就是一个“媒介如何发现其自身的存在”的故事。如果说薇尔莉特自始至终总是发挥着媒介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改变着自身——她不断发现自身的人性。在外传中,薇尔莉特从代笔服务的提供者,变成艾米和泰勒的朋友。动画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陪睡场景:具有媒介性的,不仅仅是薇尔莉特的机械手、打字机,以及寄出的信件,同时也直接地是少女的肉身。但这类场景的色情意味总是被手的坚硬性所打破,浴室画面中格外扎眼的黑色机械手,构成了画面的刺点。少女的机械性与机械的人性突然在此刻混同起来了,它打破了我们对于“陪伴”的一般想象,同时也打破了我们对于“实物”与“再现”的二元区分。艾米和泰勒都想要薇尔莉特的陪伴,但那双肉身性的陪伴的手,与那双与技术媒介相链接的手,那双敲着键盘、扣着扳机、在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之间不断穿越的手,本来就是同一双。
于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也变得不再不言自明。我们能够想象身体的某种媒介性吗?一种在与他人、它物的关系中浮现出来的存在,并且永远处于虚拟与真实的各种效应之内。男性比较难以设想此种处境,我们习惯于认为自己不是主人就是奴隶。技术,始终是阴性的。在这部外传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够为男性观众提供简单粗暴的代入感。在此意义上,《紫罗兰永恒花园》同时是技术解放与性别解放的文本。今日许多人已经忘记,现代职业女性正是通过打字机的发明登场的。在20世纪上半叶,女打字员们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消除了男性对于书写权力的垄断,而这一历史感也在动画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于是,薇尔莉特·伊芙加登这个人物形象,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与今日泛滥的、已经成为一种俗套的赛博格故事不同,京阿尼在21世纪的今天,带领我们回到弗里茨·朗和海德格尔的时代,思考人与技术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在战争与毁灭、焦虑与疯狂的时代里,技术也可以成为爱与希望的传递者。胶片和纸张都是易燃的,但它们应该在观众心中燃起爱与希望的火焰。我想这才是京阿尼试图讲的故事,也是动画公司京阿尼试图让自己成为的样子。
参考: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张正平(Briankle G. Chang)《论手指与物》
剧透很多(?)
本电影沿用了TV版的基本背景设定,大量使用插叙,围绕着思念展开讲述了以信为媒介,薇尔莉特通过送信来替客人表达自己的心意。孤儿艾米生活困顿,但当她看到弃婴泰勒时,选择了收养她当妹妹,竭力给她舒适的生活以摆脱自身的悲惨命运。在她长大成为少女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贵族男人,要求她忘记过去,改名为伊莎贝拉回家联姻,并承诺会给泰勒良好的教育,但要求她们不能相见。缺失的贵族教育让伊莎贝拉和学校里的其他人气质截然不同,她的父亲请了薇尔莉特指点她。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伊莎贝拉逐渐敞开心扉,委托薇尔莉特替自己给泰勒写信。两年后泰勒找到薇尔莉特想给姐姐回信,并体验了自己梦想的邮递员工作。这时伊莎贝拉已经和一名贵族隐婚,邮差几经辗转才终于把信交到她手中。伊莎贝拉终于卸下了内心沉重的担子,变得轻松愉快。泰勒回去后也找到了好心人收养。
本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伊莎贝拉在学校里的生活、艾米的回忆、伊莎贝拉和泰勒的新生。部分片段运用闪回等手法一并概括在内。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使用了蒙太奇手法,讲述了受伊莎贝拉父亲委托,教导伊莎贝拉礼仪的薇尔莉特,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和艾米产生的友情。开头部分主要运用近景和全景的拍摄,高度概括大关系以及截取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细节。这种分解组合,高度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贵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统治了伊莎贝拉,表现为伊莎贝拉的抚养费、名字、婚姻都在他人的掌控中。在这种困境下,伊莎贝拉用精神的看似自由来消解物质层面的绝对不自由,她反感按照规定好的命运学习规矩,回避着和他人的接触。在此过程中使用蒙太奇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她是注定失败的。因为她和群体的一切差异仅仅维持在观念层面上,而她在物质层面上却和其他要靠联姻生活的贵族女孩无异。伊拉贝莎逐渐意识到生活是自己的,已经选择的路再也无法更改,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只会伤害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才会带给自己力量,因此开始认真学习贵族的礼仪规范。在伊拉贝莎逐渐打开心扉的剧情中,采用平缓的连续蒙太奇,体现温柔而坚定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是伊莎贝拉的回忆,在她曾经名叫艾米的日子里,捡到了泰勒,度过虽然艰苦但美好的一段日子。别人对艾米收养孩子很不赞同,认为战争期间自己的资源都不够用。艾米则是希望泰勒能拥有比自己幸福的人生,把泰勒当成理想和寄托,用心抚育她。人是社会动物,有了与他人的联系,人生才有盼头。艾米生活上很贫穷,精神上却很富足。平日里姐妹俩只能喝冷掉的稀汤,但就算物质匮乏,艾米也会找到布头给泰勒缝布熊。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艾米的父亲找来,提出条件让艾米用自身的价值交换抚养费用。被生活所逼,又为了给泰勒富足的生活,艾米同意了。成为伊莎贝拉后,她和泰勒的羁绊只剩回忆。
伊莎贝拉融入了贵族圈子,薇尔莉特即将离开,在最后跳舞的时候,伊莎贝拉抬头看着壁画上的鸟,向往像鸟一样自由。鸟儿只是一幅画,是美丽的幻想。伊莎贝拉明白这件事,但不知道如何摆脱。
第三部分是伊莎贝拉和泰勒的新生。两姐妹都是通过信件打破内心的桎梏。信是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具象化,始终贯穿在动画中。薇尔莉特更深刻地学会了“爱”的含义,贝内迪克特变得更加耐心,泰勒通过送信发现自己只有学习才能胜任工作,不再像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无所事事。伊莎贝拉收到了信,发现自己牵挂的妹妹终于能独当一面,不再束缚着自己。末尾使用了一段蒙太奇,同时使用摇镜头,舒缓地展示了同一时空中不同的角色的经历,描绘出主角们成长后的生活。人的自由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上,人通过能动的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说:“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从自然界中取得生活资料。因此,要积极实践才得到自由。泰勒已经有了梦想,有了明确的目标,未来会成为邮递员带给他人不同的心情。
从整体色彩结构上看,本片中黑色、白色和橘色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大量使用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表现反差。黑色表现压抑的感觉,暗示了伊莎贝拉被束缚的生活。明暗对比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强化打破桎梏、获得自由的内涵。白色和橘色较多用在伊莎贝拉回忆时,体现了过去作为艾米生活时拥有光明的自由、温馨的亲情。
2019年7月17日,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顺利制作完成。
2019年7月18日,这天是日本动漫史上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京都动画第一工作室被人为纵火烧毁,导致35人死亡,多人受伤。
2019年9月6日,《紫罗兰永恒花园 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在日本限期上映3周,在片尾演员表中将公开在火灾中不幸逝世的工作人员与受伤人员。
在一个无比焦虑的夜晚,在刚刚结束一轮忙碌又在今天预感到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忙碌并且面临更多挑战的夜晚,决定让自己暂时的、暂时的逃离着不断延伸着的无形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并且想到如果今天再不去,也许又要错过在电影院看这部外传的机会,但是这或许又是我逃避工作的借口。真的很好看啊!!!!!!!!!!!!!!!!!!!!!!!!!力推!!!!!!!!!!!!!!!!!!!!!
“紫罗兰”这个电影,它来自刚刚遭过一场烈火劫难的日本“京阿尼”动画公司。所以呢,创作这个电影的有一些主创,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在陪伴我们。
伟大的动画片,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姐姐为我放弃了名字,她希望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成为想成为的邮递员,再站到她面前去呼唤她为我放弃的名字,这才是这封信里的爱意,也是成长的意义。
书信这个载体是我从小就很偏执的东西,小学语文课讲写信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每次路上看到信箱我都倍感亲切,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信寄明信片的原因。书信没有被电气时代所取代,我也希望未来不会被任何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淘汰,因为书信不像时事通讯对话一样直白,简洁。更多的是婉转的将自己复杂的思念传递出去,而感情需要“从前慢”这样的过程去沉淀。
最后,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看完片尾职员表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写信是电波和网络出现前人类最后的浪漫,而邮递是传达思念与幸福的工作,有其永恒的魅力与价值,爱看上去是轻薄而虚无的字眼,却能依托信件,穿越漫长距离与无数昼夜,抵达最重要之人的内心深处。
8/8.5 两部OVA合成的剧场版 不论京紫这个系列在故事上存在多么大的硬伤 至少在薇尔莉特这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京都一直在尝试—从10年前的大萌神开始到薇妹的三无少女的可能性探索 这种细微而略显贫乏的变化加上多少平淡的故事情节或许难以被买账 但在我看来京紫做到这个份上已属不易 耐心体会这份平静温柔不失治愈的故事何尝不是创作者们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千言万语 感谢京都这些年来给我带来的一切 この思い たしかに僕の胸に届いた
紫罗兰永恒,京阿尼永存
看前面觉得橘势大好,姐妹情深。薇妹穿白色西装礼服跳舞能掰弯妹子。看完后我爱上了高跟鞋机车快递员,太帅惹呜呜呜。外传的制作丝毫不输正篇,影片结束后全场鼓掌真的感人。期待电影版,一直等着你们哦。
1 非粉甚至不是漫迷,这片日本口碑爆炸但实际还是源自对工作室的情怀部分。说实话我不是很能get到里面的任何情感,无论是圣母女主还是姐妹情,也不是青春期问题,也没有战争背景的沉重感。真的很迷,一脸懵逼。2 京阿尼的价值,到底在哪。
(9/10)剧场版本身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故事结构不如迪斯尼作品来得成熟,但在这年头能看到类似世界名著剧场一样气息的作品已经很难得。突然发现薇尔莉特也许是动画界近年来脾气最好的主角之一了吧……PS:中途有薇尔莉特的男装打扮。
前半小时先发百合福利,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牵手日剧跑,指尖玩发丝,白色燕尾服跳华尔兹,让宅男先好,再开始走剧情丢催泪弹。旁边学生模样的弟弟抹了两次眼泪,我作为大人非常争气地忍住了(。 600人爆满的厅,从头到staff字幕滚完的最后一秒,安静得像没人一样,这样的观影体验,剧情理解被语言卡掉个三四成又有什么关系? 爱我国。京阿尼一定要再站起来啊
百合情真,姐妹情深,好细腻好唯美的一部女性主题动画作品,就连全片唯一的男性角色都穿得那么骚~~~
没想到看到工作人员列表的时候 才是我从事件发生以来最难过的时候
向京阿尼的高尚品格和精湛技艺献上五颗星,再为晓佳奈的生拉硬拽不知所云的原作剧本扣掉两颗星。作者是一个平淡的人,既没有体验过上流社会的波谲云诡,又没有经历过底层社会的苦难艰辛,还硬要写一个感动人心的爱的故事,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幸福的人啊,永远想象不出不幸的样子。
对京紫或者京都都没有太大的感想,反正是感觉各方面平庸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动画作品,虽然作画精致光影细腻情感真诚节奏舒缓,但我就是全程面无表情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嫌热。番剧版本的人类圣经世纪霸权八万八之类的京吹言论基本可以忽略,影片本身也就是,平庸二字足以完整概括。虽然有京阿尼的大火,但我也没有情怀加成,整体上故事人物各方面在我这儿都平庸至极,不能及格。
卧槽???本百合控加京吹一本满足
抱歉走错片场了。对这种少女玛丽苏百合片,阿姨我已经超龄了。画风空洞精美,睡得死去活来。
明明是温馨happy end的剧情,但是看了一会儿就开始掉眼泪,断断续续哭了一整场。剧情很棒,制作更棒,听着配乐就能哭出来。【信差运送的是幸福。时代不断前进,已经是新时代了。】
制作精良。剧情极度无聊,令人想睡觉。
7分,没看过剧集版,但是这个剧场版也算是京阿尼正常发挥了。画面太美了,人设也漂亮,服装更是件件充满设计感。故事还是女性向,真善美,小感动式的。
如果不是京阿尼作品,紫罗兰怕是要过于空洞苍白了
高于预期。京阿尼的风格从来不是神展开、卖弄叙述、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京阿尼所追求的,是在一眼就能望到结局的情况下,通过细节复活人物,重塑日常。艾米的复仇别有深意,“因为自己一无所有,所以要让同样一无所有的人获得选择的自由”;因为有能呼唤彼此的名字,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成为家人;摆脱“父亲”们的决定,可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个把无奈悲伤的过去留在背景里,迎接光明与希望的故事,新世界正扑面而来,卢布的摩托也更新换代,女性不再只有一条通向幸福的途径。就演出和分镜而言,虽然没有惊艳之处,也算是稳定。话说大荧幕真的好适合这制作,近年好些动画电影一上荧幕描边就模糊,细节就不够用了,京阿尼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还是这光,还是这水。最后,“她好像骑士”——薇尔莉特Saber说是立住脚了。
普通,平淡,白开水一样的故事。唯一预想外的是没有任何情节有预想外的展开。但是这种平淡怎么说,你就感觉好像你深爱的女孩咽下眼泪只对你淡淡一笑,那你能怎么办,你只能抱住她